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与特色 >> 正文

质量和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公开出版前后回顾

2019-09-27  点击:[]

雍际春
       高校学报作为学校展示其整体学术实力和对外宣传交流的主要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学报的质量、风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品味和风格;学报又是读者和大众赖以了解、认识一所学校的重要凭借。所以,一所大学不能没有自己的学报,也不能不办好自己的学报,或者说,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己富有个性特色和质量品味的学报,无疑是一种缺憾和功能的缺失。
  我从1997年至2003年整八年时间在学报编辑部工作,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和主编,主持学报编辑工作。这期间,共编印学报七卷35期,与创刊以来共编印的十六卷36期数量相当,而刊发文章数量则多于此前。回顾这八年的学报编辑工作和我院学报编辑事业的发展,既经历过不少的困难和迷茫,也有许多的喜悦与收获。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工作经历,也是学报艰苦创业、收获颇丰、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阶段。可用“艰辛备尝,柳暗花明,扬帆起航,喜结硕果”16字来概括这段特殊的发展过程。
  所谓艰辛备尝,就是在我接手学报编辑之初,学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学校之所以在1996年底独立设置学报编辑部,就是因为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是内部刊物,也基本上处于不定期刊的状态。当时,上级主管部门通知学校,如果不能把学报办成定期刊物,就要停刊。另一方面,省内几所专科师范学校又联合创办了一份《甘肃高师学报》,正在争取公开刊号,上级要求停办各学校自己的学报。同时,学报编辑部建立后,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不足的状况一仍其旧。而从学校的要求和学报的生存角度而言,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既要保住学报的内部刊号,又要规范化并定期正常出刊。上任伊始,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和挑战,压力可想而知。为了学报的生存和办刊事业的发展,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投身于刊物的改进和定期规范办刊之中。这无异是又一次的艰苦创业,期间甘苦难于尽述。
  所谓柳暗花明,就是学报的发展经过我们的负重爬行和扎实的工作,随着生存大环境的改善,终于告别困顿迎来新生。在我院升本以前的三年多时间,现在看来,是学报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正是我们克服困难坚持办刊和刊物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不懈努力,为学报获得公开刊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首先根据实际,确定了遵循科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提倡百家争鸣,为促进两个文明和学校发展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促进科研、扶持新人的办刊方针。这就明确了学报的发展目标和办刊思路。其次,在办刊形式上,一是按照学术刊物的基本规范要求,将刊物确定为季刊,固定页码、刊期和出版时间,重新设计封面进行包装;二是强化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化要求;三是陆续增加了中文摘要、关键词和英文目录等要素。再次,在刊物内容上,一方面提高审稿标准,强化编辑加工,注重稿件的创新性,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在栏目设置上将立足学校自身科研优势与地域优势的有机结合,设立陇右文化研究、杜甫陇右诗、秦州史地等特色栏目,定期组织刊发高质量稿件。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使刊物在内容和风格上初步具有了自己的个性特点。第四, 建立健全学报编辑管理制度。学报编辑是一项规范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报编辑管理制度,是确保办刊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逐步制定和建立了撰稿、登记、审稿、编校等管理制度,又明确了从编务、编辑到主编、编辑部主任的岗位职责,初步形成了学报编辑工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这些工作涉及学报编辑的各个方面,既量大面宽,又细致入微,贯穿于整个编辑过程。面对这些非常费时又耗人的大量琐事,我们全力以赴,倾注了大量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努力使学报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与国内学术刊物的接轨,也改善了学报的生存状态,为学报公开办刊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至此,我院学报的公开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所谓扬帆起航,就是学报编辑工作完全走上正轨,跻身于我国学术期刊的百花园。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随着国家对高校学报办刊政策的调整和2000年我院由大专改建为本科,学报获得公开刊号的时机最终成熟。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从2000年第四期起公开出版发行,这标志着我院学报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学校高度重视和不断强化学报编辑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诸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编辑工作进入了编校一体化;学报也由原来的季刊改为双月刊,并及时申请到国际标准刊号,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等期刊网络数据库和各级各类专业学会;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聘请著名学者担任学报顾问,优化栏目设置,强化学术规范,狠抓学术与编校质量。由此,我院学报不仅拥有了合法的身份,而且也具备了与其他刊物同样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标志着我院学报在多年积淀和几代人奋力拼搏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扬帆起航。
  所谓喜结硕果,就是我院学报甫一亮相,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百花园中就以不俗的表现绽放花朵并初具特色。我们深知,在我国学术事业快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份学术期刊如果没有特色和品位,要想站稳脚跟并保证质量实际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学报一公开,我们就及时确立以“做西部文章,办陇上名刊”为办刊定位和特色追求,并提出了围绕提高办刊质量这一中心,抓好内部管理科学化和审稿质量标准化两个关键,实现由基本规范到规范达标、由数量到质量、由封闭到开放办刊三个转变,强化为教学科研和扩大宣传交流、服务学院发展两个职能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此统揽学报编辑和管理工作。通过扩大稿源、强化质量、优化特色栏目和全体编辑一丝不苟、聚精会神的细致工作,特别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立足陇右、立足西部、 立足学校优势学科熔铸办刊特色为突破口,开创了学报发展的新局面。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学报的办刊质量大幅提升,如2001年我院学报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的索引率达74.4﹪,转载率为4.1%;以挖掘地域学术文化资源为鲜明风格、以陇右文化研究为龙头的特色栏目,逐渐成为刊物的品牌栏目;2002年在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学评比中我院学报荣获“质量进步奖”;2003年顺利通过规范达标,并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数据库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事实证明,我们的定位追求和目标方向符合我院实际和学报的发展要求。因而,我院学报一经公开,就以其较好的质量、鲜明的风格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向学校和社会交出了一份比较圆满的答卷。
  不难看出,我们这八年的学报编辑工作无疑在我院学报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由学报编辑室到独立建置的编辑部,由不定期刊到季刊、双月刊,由不规范到规范和达标,由内部刊物到公开刊物,由蹒跚学步到扬帆起航,这一个个突破和转折,正是刊物不断成长壮大的历历足迹。而每一个脚印无不是全体编辑同仁协同努力和心血、汗水、智慧的结晶,她也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期盼、渴望、探索、创造、理想和追求。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段辉煌的历史!它为学报的后续发展和再上台阶、再攀高峰开辟了道路,夯实了基础。
  反思这段编辑工作和生活,我们有太多的感触和感悟,而最重要的体会与收获,主要有四点。一是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立足广大教师是学报发展的根本保障,离开这一点,是不可能办好刊物的。二是学报编辑工作既是专业工作也是文字工作,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要有甘愿奉献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胸怀与境界,也必须具有恒心、毅力和知难而进的闯劲,这是办好刊物的重要前提。三是选题策划与编辑加工是学报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要求编辑既要学有专攻,又能兼收博采;既要关注学术前沿,又要了解学术热点;既要会删繁就简,又要能画龙点睛。这其中主编的作用最为重要,除了要具备编辑的素养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学养和杂家的视野,过硬的政策水平、选题策划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这是办好刊物的关键所在。四是栏目经营与特色凝练是办好学报的核心,内涵发展是普通高校学报发展的主要模式,因此,在立足本校与开放办刊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将优化栏目设置与发挥本校学科优势融为一体,才能不断提高刊物品味,凝练个性风格和熔铸学报特色。这也是学报迈上栏目经营、扩大优势、强化特色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所以,学报的发展与进步,也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质量和特色是学报的生命。

         (本文作者曾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现为天水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文史学院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