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与特色 >> 正文

当代学人的使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出刊100期纪念

2019-09-27  点击:[]


吴卫东

      学术成果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精神高度,学报是展示学术成果的亮丽平台。作为一名高校学报编辑和管理人员,深情回忆2003~2008年间从事学报编校工作的历史: 我们学报人继承优良传统, 团结一心,默默耕耘,坚守办刊特色,提高学术质量,呵护学术尊严,强化编校规范,提升服务功能,创造精神价值,凭借社会发展的优势,凝聚作者、读者、管理者和承印者的智慧, 使《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事业取得了可喜成就, 进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和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行列, 抵达崭新的发展境界。在《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四易其名,经历28个春秋, 出刊100期之际,用心灵触摸那一个个携带着作者生命体温的“精神之子”,无数学人探索进取的生活、思想、身影以及困惑浮现眼前,由此也凝聚成一个沉甸甸的话题:当代学人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这里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简要解读,当作对自己十分珍爱的学报事业的百期纪念。
一、学人活在自己的时代中
  每一个学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思考和影响着时代,他选择怎样的学术道路,做出怎样的学术贡献,既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欲求、艰辛奋斗和精神气质直接相关,又与时代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密不可分。
当今时代,人类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各种社会生活的事件以极其复杂的形态纷纷涌现。从横向审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使人类的生活紧密依存,命运紧密相连。从纵向观察,人们正面临不断被汲取和消解的传统、繁荣和问题凸显的现代以及后现代矛盾交织而成的特殊境况,这一境况一方面给社会生活带来了繁荣昌盛,把人类社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使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碎片性日益突出,使人们经受从未有过的震荡与苦难。从当下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积极开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基础问题,但由于诸多原因使人们在远离贫困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使自己原本应该完整幸福的生活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困惑。处在这种错综复杂、得失并存、喜忧参半的时代, 人们期盼过一种健康、平安、幸福的生活,尤其是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崇尚与追求,显得格外迫切,甚至可以说人们日益注重生活品质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所以,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实现完整幸福的生活,需要学人置身于时代生活,关怀现实,切中时弊,揭露矛盾,质疑批判,积极创造,指引方向。真正的学人,应当与自己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对自己的时代发出明智而严肃的声音。他要强烈地感受到人们的欢乐、苦难和时代转型的阵痛,并且要和时代一起培养分享欢乐和分担苦难的力量。
二、学人应当担负起神圣的使命
  人生来就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人更是如此。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阶段,以自己的学说和行动,锻造技能、传播思想、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对人类社会生活发生着强有力的影响,造福于和我们休戚与共的同胞。当代学人应当不辱重任,怀揣赤子之心,培育时代良知,担负起神圣使命。《学报》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也是了解学人思想、走进学人生活的门径。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会议相逢,不管是书信联络,还是当面对话,我都能够深深感受到当代学人的拳拳之心、忧思之意和报国之志,由此也引发了对学人应当肩负使命的深切思考。
第一,服务社会,共建美好家园的使命。学人不能只为自己存在,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而存在。学人应当把为社会而学习、探索获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真正用于造福人民,完善社会,帮助人们共建物质的、精神的美好家园。第二,关怀现实,担当社会重任的使命。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社会生活最为基础的部分,是一切学术思想的激发点和来源。因此,学人一定要有关切和热爱现实的情怀,一定要关注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和所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将学术思想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努力让思想照亮现实,通达未来。学人还要通过现实关怀走向长远关怀,为社会确立远大的理想。理想虽然不等于现实,但是现实必须根据理想加以评判和引导,而且,现实必定会为那些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们所改变。也正是未来的理想赋予现实以生机、希望和意义。第三,慰藉苦难,提供价值诉求的使命。世界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人生也是祸福相依、苦乐并存。当代社会的巨大转型和变迁,在使人们获取前所未有成功与喜悦之时,也承受着从未有过的不幸与苦难。人们为物所累,为欲望所裹挟。人们创造了可以使自己幸福的前提却丢失了幸福本身,生活的孤独感、迷失感和无意义感时刻萦绕心头,焦虑、恐惧和烦恼, 成为生活的常客。作为以敏感、睿智生存于世的当代学人,应当揭示产生苦难的根源,寻找营建幸福、提升快乐的方案和途径,确立社会生活的内在依据和价值导向,提供生命的精神滋养,从根本上帮助人们超越苦难,深感幸福的人生值得一过。第四,勇敢批判,开展学术创造的使命。世事纷繁,各业相殊,社会不同的分工以不同方式培养和影响着人们的聪明才智。学人最直接的使命是用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揭露矛盾,大胆质疑,勇敢批判,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积极创造,为社会和人民奉献出严谨细致、超越豪迈、气象恢弘、悠游洒脱的精神食粮,让社会精神的力量足以与日月同辉,和物质共用,充盈人们的生命形态。
三、当代学人面临严峻的困境
       学术研究具有极大的快乐,但也备尝艰辛。学人勤奋探索、思考、创作的生涯,常常以血泪相伴,以清贫相随,以孤独相守,以创造为机,以灵性为伍。这是学人生涯的独特之处。然而,透过《学报》这一窗口,冷静观察形形色色学人的生存状态,深感许多当代学人面临严峻的忧虑、困惑与生命挣扎的境况。
第一,学术价值的迷失与神圣使命的淡漠。一切学术的宗旨是如何让人们幸福地生活;“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它的价值是造福社会,服务人民;学人也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然而,一些学人不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学术事业的真正目的,只为学术而学术,轻视学术思想经世致用、指导实践、引领生活的价值,既不胸怀远大的理想,也无心忧天下的责任感,淡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从而成了担当社会重任的缺席者。第二,生存压力的增大与体制规范的局限。当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物质依赖性、竞争效率性和技术扩张性等生存方式,加速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增大了人们生存的压力,尤其是从事文化创造的学人们,更多了一份永无休止的内在精神压力。许多人还不得不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奔波,这正像当代学者周国平所言:“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还必须为谋生而工作。”[1]同时,我们的社会为学人专门设置了一整套非常严密的、等级式的量化评价标准与极度繁琐的操作规程,毋庸置疑,它们在保障学术规范,引导学术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评价学术贡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它们的确也限制了学人的自由创造,误导了本质上为幸福生活而展开的学术活动的价值方向。第三,功名利禄的诱惑与学术创造的乏力。功名利禄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追求的生活内容,但它们决不是人们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和最根本的目的。人生应当有更高远的境界和更高尚的情怀。学人要给社会、给人们提供崇高的价值目标和确定超越平凡生活的方向,但他首先应该达到一个很崇高的理想境界,而这种理想境界他通常要经过一条漫长而艰难曲折的道路,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心血,才能逐渐接近和实现。然而,现实社会中的许多学人,为名缰利索困惑, 把所从事的学术事业,仅仅当作获取自己功名利禄的条件与手段,或为名利,或为权位,或为一己的所得而从事学术研究。他们在研究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社会他人能由此获得什么好处,而是自己是否会由此得到什么好处。这种过于重视实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和行为,严重地阻碍了独立思考精神和内在自由的发展。为此,心气浮躁,心慌意乱;逃逸现实,闭门造车;降低尊严,附庸风雅;缺乏诚信,弄虚作假;遮蔽心灵,重复老调;堆砌辞藻,吹胀泡沫;一味模仿,丧失创造……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从内心期盼学术的原创,是学术最真实的生命形态。
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学人要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勇敢超越,努力实现自己的学术使命。首先,明白使命,确立宗旨。学人要明白学术应有的使命,确立为幸福生活服务的学术宗旨,积极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指出:“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2]学人应当关心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使人类的步伐不要停顿和倒退, 并且为人的幸福生活贡献聪明才智。其次,改善环境,创新机制。社会要积极改善学术环境,创造让学人脱颖而出的机制。学人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成为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者和有效学术机制的实践者。再次,锻造学术与生命完整统一的品性。学人要时刻自觉反省自己当下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说什么;要形成深刻的人类意识和国际视野;要培养包容万物的广阔胸襟和纵贯古今的儒雅气度;要不仅努力成为一名富有良知的理论思考者,更要努力成为一名热爱生活的实践探索者。第四,做有根脉的学问。学人要打好为学的深厚根基,进入学术生命的沉潜状态,努力沉潜到生命的最深处,现实生活的最深处,社会历史的最深处,学术思想的最深处,未来希望的最深处[3], 让学术根脉相通, 气息相融, 充满生机。最后,做有价值的学问。学人要主动创造学术精品,并让其价值充分得以体现。而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也提升和确证着学人自身的存在价值。
  让我们再回到高校学报的事业加以总结性思考:要奠定一个社会的学术基础,提高学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阅读和创作结构,增强作者和读者的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和人的品位,需要全社会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当然,出版界、学报业更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我们学报人愿为此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424.
[2]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40.
[3] 钱理群.我的精神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8.

                              (本文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主编,编辑部主任,天水师范学院教授) 

关闭